从现代化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

来源:辽宁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11    撰稿:    编辑:姚富云    审核:  来源:

核心提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意义和理论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头连着党的领导,一头连着马克思主义,从现代化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关系着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回答,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 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推进现代化的基础性优势

任何国家要想从传统走向现代,现代化都是绕不开的必修课,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路径实现现代化。具体到中国来说,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救国救民、强国富民两大历史性任务。从救国救民角度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民族独立、民众解放的希望,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上篇”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强国富民角度看,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发现,如果不顺势开启中国革命的“下篇”即社会主义革命,那么非但革命胜利的成果难以巩固,且中国发展依然缺乏强大动力与有力支持。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与中国发展的真正奠基,是以社会主义改造所完成的政治形态、制度形态和社会形态等为前提与基础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中国传递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清除了中国走现代化道路的根本障碍,为生产力发展、为经济基础变革、为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对许多国家来说,如果不能完成国家的重构和社会的再造,推进现代化就会面临巨大的动员难题,即难以动员物质、精神和人员的力量;即便强行和局部地推进了现代化,现代化要素突然闯入旧有社会结构也会带来严重后果。社会主义革命之于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性意义,在于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性的政治社会条件,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了 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从中国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体制使中国能够在短时期内凝聚调动起全国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追赶超越,另一方面,由于对苏联模式缺乏深刻反思,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也遭受了严重挫折。从世界看,一方面,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一派欣欣向荣,另一方面,冷战所造成的紧张氛围,苏联的所作所为对社会主义形象的破坏,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内生发展动力难以持续等原因,也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陷于困顿。在开创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进行深度解读,逐渐认识到:理想的社会主义并不等于现实的社会主义;某国实然的社会主义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应然状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某个国家具体国情结合得越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越容易成功;社会主义国家不惧怕战争,但主要应当向世界贡献和平性力量。如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获得了又一次新生:它甩掉了过去不恰当不适当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带来的阴影,获得了在理论殿堂中它理应占据的神圣而崇高的位置。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孕育生长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是富有生机活力、更加灵动活泼的,因为它是深刻反思和深度学习的产物,它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 对二战后人类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吸收

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根本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守和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等,另一方面又通过改革开放途径引入了先进技术、现代管理、市场经济等,从而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形态。前者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始终不以毁坏原有制度体系为代价,后者则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充分吸收和融合了人类最新的现代化智慧与成果。必须指出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之中,既包含着滋养和助推中国现代化的有益成分,也包含着可能误导乃至损伤中国现代化的有害因子。从有益成分的角度看,那些技术的、管理的、现代手段性的内容,包括民主法治中的那些技术性内容,总体来说对中国都是大有裨益的;而那些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容,包括思想文化中的一些核心内容,极有可能产生某些有害后果。比较致命的是,这两种成分往往是同时并存的,接受前者往往意味着必然接受后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往往都是西方化过程的根本原因——其实,发展中国家需要的只是现代化,它们并不需要西方化。那么,为什么中国能够吸收有益成分而没有被西方化?社会主义的抗体发挥了关键作用。或者反过来说,恰恰是因为具有强大的免疫力,中国才具有强大的对西方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吸收能力,才能比较成功地借鉴和推广西方的现代化经验,最终成功地走出中国现代化道路。由于缺少这种免疫力,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停滞于某个发展阶段而难以推进,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这恰是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真实写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 中国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品格

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国家既要与世界经济体系融合,又不至于沦为弱肉强食的对象;既要对外开放,又要保持自身特性,独立自主就显得异常重要。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自身的强大和振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幸运的是,社会主义理论首先就提供了一种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思想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必须在实践中寻找最合适的实现方式,解决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普遍真理,但正如列宁所言,其“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科学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始终以世界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根据时代发展的主题来确定战略与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所谓理论逻辑,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所谓历史逻辑,是指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逻辑”辩证统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并使二者有机统一的实践成果。在“两个逻辑”的共同驱动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喷薄而出。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加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使 中国的现代化获得巨大的制度资源和制度力量

现代化表现为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其最惊心动魄之处,莫过于如何积聚推进现代化的巨大发展动能,并且能够合理释放和管控这些发展动能,使其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从这个角度来说,制度资源与制度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来说,就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现出其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和形成、改革开放时期逐步丰富和完善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体现了稳定性与活力性的统一、民主性与集中性的统一、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的统一。从推进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能够一以贯之进行长期规划,有利于发展的持久性、稳定性和战略性,等等。这些特点和优势,非但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而且相当多的发达国家也不具备。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拥有和具备这些制度性优势?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要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另一方面又根据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党能够在风险和挑战面前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优势,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给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实践智慧

既唯物又辩证,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因为深得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滋养,才处处闪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独立自主、创新进取、广纳博取、包容多样等诸多实践智慧。关于这种实践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这种实践智慧,使得中国既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又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现代化的偏颇,实现了现代化的良性发展;既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参与全球化从而贡献世界,又保证了现代化过程中国家的独立自主性,捍卫了国家核心利益;既推动中国实现快速发展,又较好地缓和解决了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既注重通过物质性因素来调动发展积极性,又强调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既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又不至于陷入民粹主义的发展泥淖,等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以高度的自信和创新精神,领导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继续开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处长、副研究员 黄相怀

网址链接:http://dangjian.gmw.cn/2019-09/10/content_33149787.htm

上一条:离退休党委部署支部换届选举工作 下一条:准确理解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