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应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向世陵教授来我院作了以《儒家的博爱与亲社会行为》为主题的报告。本次报告会在博学楼A508会议室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院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崔发展主持。
报告会上,向世陵教授首先以一般意义上的仁爱和博爱的发展渊源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先有孔子弟子“樊迟问仁”,孔子以“爱人”作答,又有“节用而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等普遍性的爱人之说。由此,以“爱人”和“泛爱众”为标识的儒家仁爱——博爱观念正式起源。后孔安国以“泛爱众”解释《孝经》的“博爱”,应当是抓住了孔子仁爱的普遍之爱本质的。随后,向世陵教授谈到了仁爱和博爱的辩证关系,虽然博爱或仁爱的具体落实可能是某个个别具体的人,但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对个别具体之人的爱与对一般普遍的民众之爱,事实上不可能分隔开来。
紧接着,向世陵教授提出“爱无差异,施由亲始”,讲到人的生存离不开爱和互助,互惠的观念由此形成。人我之间的互惠内置了道德的自律,如能落实“将心比心”,不但消融了可能的怨恨,而且会产生正面的价值效应。将心比心反映了不忍人之心的自觉、推广与心理学意义的移情作用。移情被唤醒和激发,促成了处于危险境地的孺子获得解救的亲社会关爱,并在一定情景下引向爱人先于爱己。与当代心理学主要集中于亲社会行为研究儿童爱心不同,古代儒者更多关注儿童与父母之间亲爱关系的培育和向普遍性博爱的推广。从爱亲孝慈的个体关爱到爱国爱社会的崇高境界,既是价值内化的表现,也是社会教化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自愿牺牲自身资源的行为。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物类也有仁爱的情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们相信仁爱和美德终究会有好报。博爱观念的传播和亲社会行为的弘扬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讲座结束后,向世陵教授和与会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部分同学围绕仁爱和博爱与当今社会发展等角度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向世陵教授从教育、与人的利益、顶层设计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回答,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向世陵教授关于《儒家的博爱与亲社会行为》的讲座拓宽了我院师生的学术视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本次学术讨论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向教授作报告

崔院长主持本次报告会

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