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哲学的贫困》导读第五讲

    发布日期:2018-04-25 作者:赵宇 朱文超    编辑:高国良    审核:    点击:[]

     

    《哲学的贫困》导读第五讲

    赵宇 朱文超

    日期:2018-4-22

    地点:思学楼D507

    时间:19:30-21:30

    领读:吴祖刚

    主题:《哲学的贫困》,第61-79页

    本次读书会导读了《哲学的贫困》第一章第三节“价值比例规律的应用”,马克思在这一节内容中对蒲鲁东的价值理论进行了猛烈批判。在整个导读过程中,吴老师带领大家逐句分析,同时引导大家对各种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甲、货币”为题,蒲鲁东认为“金银价值已经达到构成的第一种商品一切商品只要严格按照它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估价,那么,它们就会像金银一样,永远具有交换的可能性而不致发生跌价或成为无用。马克思对蒲鲁东的这一论断提出了深刻批评马克思认为并不是商品在金银这种形式中达到“构成价值”的状态,相反地,是蒲鲁东的“构成价值”在金银这种形式中达到货币的状态金银之所以永远能够交换,是由于它们具有作为普遍交换手段的特殊职能,而决不是由于它们在数量上和财富总额成比例。第二部分以“劳动的剩余”为题,马克思认为价值不是自身构成的物品,而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表现,价值的决定和实现都以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和供求关系的波动为前提,而不能像蒲鲁东那样简单地归结为“劳动的剩余。”

    在导读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还61页的金银作为商品蒲鲁东“构成价值”的关系和第66页的货币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参会老师:崔发展、潘建屯、高国良、段俊霞、吴祖刚、刘星

    参会学生:李飞、赵超平、赵小芳、赵川林、贾云强、熊然然、毛嘉琪、季璟、吕洋洋、曾凯、喻金轮、谢峥光、张瑶、张亭、王莉娟、张维强、张荷、蒲丹侠、仲罗翔、韩宏博、禹江河、胡琪茂、闫泓竹、邓雨珠、冯雪、陈骅炜、何晋、陈杰、李锦韬、曾文星、刘越、赵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