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专业教研室师生团队慰问三河村驻村学生

    发布日期:2023-07-28 作者:罗星 刘琪琪 罗佳璐    编辑:秦承明    审核:张莉    点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引领青年将课堂学习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激励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业,7月2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潘昱州、罗星老师带队走进凉山昭觉县三河村,拍摄行走中的思政课。期间,学校法学院驻村学生白维玉一直作为团队联络员,积极协调各类拍摄事宜,并作为讲解员,带领团队感受三河村的新风貌。作为答谢,临别前,团队来到驻村学生们的住所,献上马院的特殊谢礼。

    驻村的故事

    “这是一个十分有故事的院子——吉木子洛老阿妈的新家,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进过老阿妈的旧家,与老阿妈一起围在火塘边,亲切交流。”白维玉介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老阿妈十分感动,这里的人对中国共产党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老阿妈去世后,村里便将该房屋出租给西南石油大学前来帮扶驻村的学生们。四个驻村学生同住在一个小院中,房屋客厅的顶灯早已坏掉,一直买不到可更换的新灯泡,晚上只能靠着三间卧室透出的余光照明。厕所也无法使用,即使是晚上,也只能到距离一百米左右的地方解决。院子角落里堆满了矿泉水瓶,大家乐呵着说“作为能源高校,当然要以身作则,节约资源。”驻村条件是艰苦的,但驻村生活是快乐的。尤其是提到村上的孩子们时,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院子里的花都是孩子们送的”“放学了,孩子们会送很多小零食过来”“你们看这张我与孩子们的照片,这是我今年拍过的最好作品”......

     

    (马院师生与驻村学生在老阿妈的新家留影)

    特殊的谢礼

    “罗老师,我真想你们留下来,给这里的孩子们上一堂党课”白维玉期待地说。时间是有限的,本应该拒绝请求。可当师生团队来到村委会,看着孩子们清澈渴望的眼神,大家又犹豫了。在最后时刻,欢乐的歌声响起,马院师生与彝族儿童手拉手,跳起了彝族特有的舞蹈,以此来表达对我校驻村学生们不怕困难、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的赞颂和他们为当地教育事业所作努力的钦佩。大家在体会彝族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善良、淳朴、真挚与美好。我们相约,在山花烂漫时,再次来到三河村,牵起他们的小手,载歌载舞,将爱的种子播种在每个三河村孩子的心田。

     

     

    学生的感悟

    2021级艾泓希同学:“一直都知道乡村振兴给乡村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当我真正身处乡村,依然被深深震撼。从土坯房到新居瓦房,从羊肠小道到柏油马路,从单一产业发展到多产业融合,这背后是一任任扶贫干部和各方力量的日夜努力和坚守,是中国力量的生动体现,向他们深深致敬。而作为青年的我,也会多走进乡村田野,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级王楠楠同学:“李凯书记带领三河村全体村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河村旧貌换新颜。西南石油大学几位驻村工作队员与三河村村民同吃同住,虽面临缺水、语言不通等重重困难,但他们依然选择为大山里的孩子带去更多的知识与更大的世界,将教育的新风吹进大山。”

    2022级罗佳璐同学:“在驻村工作队员白维玉的带领下,团队通过实地参观,直观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三河村呈现了新风貌、新气象、新文明,人民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青年同时造就青年、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我辈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应当担负起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责任,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豪气、“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投身于乡村振兴的队伍之中,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