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激励我校教师进一步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我国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在学校官网推出“教师节专题”栏目,包括“人物”“师想”“活动”三个系列;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桃李芬芳 师恩难忘”专题栏目,希望广大教师努力为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省、能源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杜志敏,1953年9月出生于陕西西安,祖籍河南,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8年7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1983年通过教育部出国人员英语EPT考试;1984年在四川外国语学院学习德语;1985年获德国政府奖学金,赴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进修;1988年回国。曾任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系副主任、科研处处长、石油工程系主任、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院长,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藏数值模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承担了各类科研、教改项目5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改成果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30余篇,有专著、译著共5部出版。退休后曾任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2007年,杜志敏以组长身份率四川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预评估专家组赴西华大学考察,其间,西华大学学生记者邓伟在学生食堂采访了正在用餐的杜志敏并写了一篇题为《她脸上总带着笑容——近距离接触杜志敏教授》的新闻稿发表在校园网上,其中有两段是这样写的:
我们问她自己学校的学生除了叫她杜校长之外,还有哪些称呼,她笑着说:“杜老师,杜奶奶,多嘞!”脸上充满了自豪感。从这些称呼中我们除了能感觉出她的学生对她的爱戴之外,还能感觉出她的幸福感。事实也是如此,在西南石油大学的论坛上,谈论她的特别多。“杜奶奶,我支持你。”“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校长。”“这个校长我服!”
许许多多类似的话语也许就是她向前的动力吧!当她知道我们看过西南石油大学的论坛时,她睁大眼睛笑着,表情像个小孩。在许多人眼中,她可能是一个女强人,但她实际上扮演着多种角色:校长、妻子、母亲、女儿……“在不同的地方担任不同的角色,我最喜欢自己的母亲角色。”她说。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自己的学生,她总是那么专注。当被问及怎样协调这么多的关系和工作时,她微笑着,回答得很简单:“一份责任!”
文字虽然不长,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让人看到一个极具亲和力、富有责任心的杜志敏。她的确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系主任、校长。
担任开发系副主任时期的杜志敏
苦练教学基本功
1975年9月,杜志敏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西南石油学院学习,学习成绩优异。1978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开发研究室师从葛家理教授。
作为助教,在葛家理、赵碧华、赵必荣等老师的指导下,她学习油气层渗流力学和油气井试井课程,在各个环节中受到历练迅速成长。作为研究室秘书,她接受室主任林平一教授的安排,将开发室中的外文资料编译整理归类并编目,那时没有电脑、复印机,收集资料的方法就是抄写文献并制作成卡片。当时石油工程专业英文图书少且昂贵,学校只能购买微缩胶片,阅读时需要在图书馆借助专门的微缩胶片阅读器,读一页转一格。她借助英汉词典,边阅读边翻译,把译文工工整整地写在卡片上,供研究室教师和研究生查阅、学习和引用。她积极主动地承担了葛家理教授新编教材《油气层渗流力学》的誊写和校对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深入学习理解,为日后独立负责该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工作看起来是体力活,但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来说不可或缺。她说那时年轻,精力充沛,不知道累,这些工作是老前辈给她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只要认真去做,都将成为专业基础积累。
1983年,她第一次作为主讲教师独立完整地负责地质专业1980级油气层渗流力学课程,认真履行学校提出的“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答疑、认真批改作业、认真组织考试)。为了写好板书和设计版面,她找了块小黑板在家里练习。开课第一天,当她在黑板上写下“油气层渗流力学”几个字时,学生发出哇的声音,赞叹杜老师的板书写得好,她心里泛起一丝成就感。
她在家里试讲,用一部当年被称为“黑砖头”的松下录放机,把讲课过程录下来回放,检查概念是否严谨,表达是否流畅,英语专业单词发音是否准确。一遍遍试讲,相同专业的丈夫是听众,他们共同讨论纠正语言表达上存在的问题。她说:“这种纠错式试讲真的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很有帮助。”多年后,她还通过现身说法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她的学生、青年教师朱苏阳将出色的板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榜样。
油气层渗流力学课程结束后,地质专业1980级学生对她的教学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那时学校没有设立教学奖励项目,学校广播站播送一篇表扬稿就算是最大的奖励了。“有一天我在路上听到校园广播在播送表扬稿,受表扬的有三位青年教师:陈代珣、杨嘉和我。”回忆起听到广播时的情景,杜志敏笑得很天真。她说:“地质专业1980级毕业40周年聚会,我作为任课教师参加,同学们对油气层渗流力学课程的回忆,让我非常激动和快乐。我在会上说,正是同学们的肯定和鼓励,强化了我做教师的信心。”
1988年,她从德国进修回国后讲授的第一门课程是油藏专业1987级的油藏数值模拟,这门课程对渗流力学基础、数学和编程及计算机应用要求较高,大多数同学开始时觉得数学模型、数值模型等求解难度大,对编程就更发怵了。如今她回忆起当时上课和答疑、编程和上机辅导的情景,竟仍然清晰地记得许多细节。她说对这个班太熟悉了,直到现在都还记得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那时没有批量微机,学校只有一个VAX机房带有几个终端,大家挤在一起调程序,有学生说杜老师真是火眼金睛,马上就能找出模拟程序的问题。她对学生说:“这是在德国学习数模课程时被导师Pusch教授训练形成的基本功。”她向大家讲过自己初学数模时的窘事和曾经一遍遍期待程序能正确运行独自在机房一夜未归的故事,用自己如何克服困难并受到鼓励的喜悦来激励学生,强调数值模拟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和地位,以及我国对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喜欢上了这门课程。她说:“Pusch教授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期待,是在我回国时赠送了一套带有协处理器的386微机、打印机和绘图仪及相关应用程序。这套微机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是非常珍贵的,在当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令人欣喜的是,油藏专业1987级的许多学生选择了与数模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
20世纪90年代中石油在西南石油学院连续举办了8期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培训班,杜志敏作为主讲教师为油田培养数模技术人员作出了极大贡献。
杜志敏(前排右一)和“石油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建设”课题组主要成员
致力于推进教学改革
1989年至1996年,杜志敏担任开发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主任,那时正值学校承担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下达的教改项目“石油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她与系主任施太和一起,负责并推进项目方案论证设计和试点。
改革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改革点是把钻井、油藏、采油3个专业合并为石油工程专业,1994级将按照新专业招生、宽口径培养。开发系召开了很多研讨会,把各个专业的专家请来发表意见。刚开始反对声一片,争论不休,后来经过调研,对比分析国内外石油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异同,反思毕业生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与石油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大家逐渐接受了改革意见。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体系,厘清了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各课程的比例、衔接,拟订了实验、实习计划,等等。杜志敏说:“我对石油工程专业改革的推进过程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初步方案形成后,学校组织项目组深入石油公司进行人才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质量调查,到各个油田宣讲石油工程专业的内涵,召开校友座谈会,对钻井、油藏、采油各专业校友的专业归属感提升进行引导,那几年杜志敏几乎跑遍了全国各个大小油气田。那时学校正在执行为期8年的“中-加天然气勘探开发培训项目”,这个项目对石油工程专业改革帮助很大,学校派出约120人次的教师赴加拿大进修或做访问学者,邀请加方专家70多人次来校讲学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力争与国际接轨。
经过5次大的修改调整,项目组制订出新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参加了1994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四川乐山召开的规模较大为期一周的“石油高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座谈会”,杜志敏代表学校在会上汇报了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了知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及三大模块课程(主体、定向、辅助)的实施方案,成果受到大会的肯定。这个方案在研究中付诸实施。1998年,石油工程专业1994级学生按照新的培养计划毕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石油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建设”项目于1999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改成果奖特等奖,于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虽然教改项目获奖了,但面对石油国际化市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软肋是学生的国际化交流能力不强。那时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不高,口语交流能力较差。杜志敏发起开办“国际化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分析”讲座,受到学校的支持,开发系率先办起了英语沙龙,把资料室腾出来作为活动场地,口语流利的系主任施太和老师和参加中加项目的老师们积极参与,学生从简要介绍自己开始,逐渐升级到讨论SPE文献资料。后来英语沙龙被推广到全校,发展成外语角和外语村,活动更加丰富了。
杜志敏作为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她的科研团队每两周举行一次例会,要求师生尽量用英语报告和讨论工作进展,以提高科研团队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论文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水平,团队中多名教师因此受益,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她说:“国际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外语只是交流的基础,实现石油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校长担子可不轻松
1999年10月,杜志敏被任命为西南石油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
2001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25所高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试点,四川省教育厅选中西南石油学院代表四川省高校参加评估试点。谈起为何选择西南石油学院,杜志敏说:“那时咱们刚从中石油划转到四川省,基础设施较好,教学改革富有成效,学校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代表四川高校参评,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董保真书记、罗平亚院长都非常重视那次评估,举全校之力迎接评估,争取好成绩。”
2002年9月,教育部公布评估结果,西南石油学院的结果为“优秀”。她说:“那次评估,使我们对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对学校进步和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2005年9月,组织任命杜志敏担任西南石油学院院长。那时学校正处于“二次创业”的艰苦阶段,她深感责任重大,表示难以胜任。罗平亚院士给了她极大的鼓励和指导,广大师生员工给了她充分的信任和大力支持,她挑起了西南石大当家人这副重担。
杜志敏在西南石油大学揭牌仪式上作报告
从2005年到2013年,她执掌西南石油大学8年,经历了第二轮本科教学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和重点学科评估、国家重大专项组织、学校50周年校庆、汶川大地震、成都校区二期工程建设、教职工住宅二期工程建设等。当问及工作中的成绩和作为第一任女校长遇到的困难时,她笑着说:“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她有过学校进步收获成果时的快乐,有过受委屈被误解时的伤心,有过遇到问题被批评时的自责,有学校处于财务窘境时的焦虑,有被感动时的情不自禁,总之在校长岗位上,她倍感岗位职责带来的压力,经受了历练。她说:“特别感谢前辈的指导,朱世宏书记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及其他各级干部的支持配合,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在困难中求发展的理解、支持和贡献。”
杜志敏听课情景
2013年12月,杜志敏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为新班子作了题为《学校的责任与发展》的卸任报告。她说:“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要坚持依法治校、以人为本、教授治学、崇尚学术、民主管理;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战略;努力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地位,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力争在2020年以前,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以石油天然气为特色和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教学型大学。……”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西南石油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是全体西南石大人奋斗半个多世纪的结果。作为上一任校长,杜志敏感到非常欣慰,她说作为一个石大校友和退休人员,我将一如既往地默默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018年3月,西南石油大学举行首届教职工荣休典礼,有人为杜志敏撰写了一首荣休词:
四十春秋育人路,八载石大当家人。
二次创业承前辈,满园桃李映丹心。